我校在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第三建设期绩效评价中取得优异成绩

近日,省教育厅正式公布了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第三建设期绩效评价结果,我校牵头建设的四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在此次评价中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其中,“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被评为A+等次,“血液学协同创新中心”“放射医学协同创新中心”“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被评为A等次,评价成绩在全省高校中名列首位。

为深入实施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建立健全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滚动发展、分类支持、激励与退出机制,省教育厅每四年对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组织一次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安排财政资助资金的重要依据。本次评价采取形式审查、会议评审与现场核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历时四个多月,全省共有76个协同创新中心(含5个工程技术中心)进行评价。其中,有8个评价为A+等次,27个评价为A等次,29个评价为B等次,6个评价为C等次,1个评价为自主发展,5个工程技术中心中2个优秀、3个良好

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聚焦国家、区域重大需求等战略部署,以首批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的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为引领,积极构建“国家—省级校级”三级协同创新体系,四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累计获批省财政专项经费3.57亿元,位列全省高校第一。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要,精心策划组织4场江苏教育界与产业界对接对话系列活动。推进学科产业对接,围绕重大任务需求或“卡脖子”技术问题,整合人才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和集成创新,组建了98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

为做好本次绩效评价工作,校领导高度重视,在2023年底即启动了筹备工作,全面筹划部署绩效评价工作,通过合理整合资源,打磨提升汇报材料,邀请校内外专家组织评审和预答辩,在材料组织、汇报答辩等方面进行了跟踪指导,突出我校协同创新中心的优势,有效保证了我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竞争力。四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发展目标统筹推进各项建设和改革工作,在运行保障、机制体制创新、建设与创新成效、重大标志性成果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在学校改革发展中发挥了显著的“示范效应”,受到了绩效评价专家的高度肯定。

我校将以此次评价为新起点,认真总结经验,积极开辟协同创新工作新思路、探索新路径、实践新模式,不断提升科研谋划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各协同创新中心要聚焦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认真编制下一个建设周期发展规划,深入推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强力支撑,为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科学技术研究院)
苏大概况 教育教学
院部设置 科学研究
组织机构 合作交流
招生就业 公共服务
版权所有?苏州大学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十梓街1号

苏ICP备10229414号-1
苏公网安备 32050802010530号
推荐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1440*900以上分辨率访问本网站